助力產業經濟“鼓口袋”、“富腦袋”
11月1日,天剛蒙蒙亮,王菊華從江西省科學院驅車趕往臨川縣大崗鎮珠山村,1個多小時的車程很快就到了。在村小學的簡陋宿舍里稍事休整后,便與村委會的伙伴們聚在一起。這一天縣里的檢查組要來考察鄉村環境整治和扶貧工作情況,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他要陪同、要匯報、要爭取上級領導的政策支持……
11月2日,王菊華領著村里的產業大戶和村干部們去外縣參觀牛羊養殖,尋求村級產業轉型發展的出路;11月7日,他還要奔赴南豐縣指導甲魚生產……
中等個兒、身材敦實,一張笑臉上雙目炯炯有神,58歲的王菊華的行程總是排得滿滿的。在江西省科學院,他是生物資源研究的專家,在臨川縣,他是駐村第一書記,在南豐縣,他是甲魚科技特派團團長。奔忙的日子里,他熟練地轉換著這三種身份。
“我是農民的兒子,農村養育了我,國家培養了我,為農民兄弟盡心盡責,是本分更是情懷!”他說。
助力產業經濟“鼓口袋”“富腦袋”
吳國輝是南豐縣太和鎮的甲魚養殖大戶,他的添鵬甲魚養殖公司遠近聞名,但多年來甲魚死亡率高的難題一直困擾著他,成為嚴重制約公司規模發展的“攔路虎”?!艾F在好了,多虧了王團長他們,真是我們的科技財神!”他興奮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在王菊華和他率領的科技特派團專家們看來,甲魚養殖死亡率高的原因多樣,需要具體分析和排查,為此,他們帶著顯微鏡等技術設備深入養殖場,觀測、試驗、收集數據,找準原因后,送去了江西省科學院自己開發的新產品—殼聚糖復合微生態制劑,通過降低水體中亞硝酸鹽和氨態氮含量,大幅度降低了甲魚的死亡率。此一舉,便為吳國輝年增收數百萬元。
類似于吳國輝這樣的事例,在南豐縣邁向甲魚養殖全國強縣的征程中,幾乎俯拾皆是。
2014年江西省開始實施科技特派團富民強縣工程,由江西省科學院、南昌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等六家單位聯合組成南豐縣甲魚科技特派團,由王菊華任團長,團員包括品種改良、飼料配制、養殖模式、微生物調控等9位專家。從此,特派團的足跡,遍布南豐的山山水水并聲名鵲起。
五年來,在王菊華的帶領下,科技特派團在全縣持續開展甲魚養殖培訓班,指導養殖專業戶們建立稻鱉、蓮鱉等綜合養殖模式,并從放養甲魚產蛋起步,建設生態甲魚養殖基地和良種繁育示范基地等等。與此同時,專家們實地開展中華鱉品種提純科研攻關,成功地突破了親鱉人工馴化養殖、種蛋孵化、種苗培育等技術難關并取得了10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在科技特派團的助力下,南豐縣甲魚傳統養殖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據統計,目前全縣7家企業、24家專業合作社年產種蛋4億枚以上,商品甲魚產量逾3000噸,甲魚產業系列產品總產值近20億元,在獲得“全國龜鱉之鄉”稱號的同時,全縣逾3000戶養殖戶通過“鼓口袋”“富腦袋”,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為鄉村發展和扶貧脫貧添“薪”加“火”
今年73歲的黃金水是珠山村邱家三組村民,前些年因骨關節壞死成了拄著雙拐的殘疾人。屋漏偏逢連夜雨,去年老伴得了直腸癌住進了醫院,生活頓時每況愈下,陷入貧病交加的狀態。
株山村位于大崗鎮西北部,共有11個自然村(村民小組)482戶,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貧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2.2%,其中絕大部分貧困戶都是像黃金水這樣因病、因殘、缺勞力等造成。
2018年10月,王菊華受命擔任珠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如何利用“村官”的身份去改變鄉村面貌,他延續了大半輩子搞農業科研的一貫作風,用摸爬滾打的執著,去踐行自己的價值。
白天,王菊華走村串戶、訪貧問苦,夜晚,在村小學宿舍昏暗的燈光下,他學文件、查資料,逐漸形成了用政策精準扶貧、用產業引領扶貧、用科技武裝扶貧的工作思路。
了解到村里因殘致貧的困難戶有不少沒有享受到殘疾低保戶待遇的情況后,王菊華自掏路費,一趟趟領著他們到縣城去辦理殘疾證,落實相關待遇,回到村里后,根據各家各戶實際情況,幫助殘疾戶們力所能及地安排輕體力農事活動,同時進一步夯實與村里專業合作社入股分紅的分配機制。
秋末冬初,守著不遠處山林中放養的兩頭肉牛,黃金水扳著指頭對科技日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光伏產業分紅2000元、養豬合作社分紅1000元,養牛補助3000元,低保加殘疾人補助6360元,再加上養雞養鴨的收入,“日子松快多了!”他由衷地說。
利用江西省科學院現有科技資源,引進構樹綜合種植利用、建立特色水產養殖、進行畜禽良種健康轉型、建立健全幫扶機制……王菊華想干的事很多,有的已經開始,有的正在論證。一年來的“村官”經歷,他付出了很多辛勞和心血,也收獲了很多體驗和感悟,最開心的,莫過于村民們對他的認可和“科技貼心人”的親切稱謂。他說:“一個人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多少釘子,好在村干部一班人勁往一處使,都有信心去改變珠山村的面貌”。
王菊華1983年畢業于華中農學院水產系,他至今仍記得大學畢業動員會上系主任易伯魯教授語重心長的話語:全國學你們專業的人員不多,國家培育你們不容易,你們畢業后千萬不要改行。30多年來,帶著導師的囑托,他跑遍了江西的山山水水,累計培訓農戶數以萬計,而新時代科技特派團和駐村第一書記的實踐,正在為他人生的舞臺拓展更為精彩的篇章。